分卷阅读16(1 / 2)
元谦虽阻止不了武烈帝的激进,却并非什么也没做。
孝帝登基后,对于佛教的优待更甚其父,南楚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元谦见这势头便预感到不妙,于是他极力压制奉先寺于朝野中的存在感,并且先后通过僧录司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僧团寺院的戒律法令。
不止如此,为了换佛门一片清净,他将武烈帝和孝帝先后赏赐的百余座附属庄园纷纷交还给朝廷。但为了维持已纳入门内的僧徒及依附于奉先寺生存的穷苦百姓,为了这些人的吃住生存,只留下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庄子。
元谦圆寂后,元慧承师训,愈加收敛奉先寺的风头,甚至于十年前,禁了寺里的纳新之举,不光是不收新僧沙弥,也不再让五个庄子迁入新民。
这一举动看似没什么,却是难以预料的萤蝶效应,最终导致了如今行蕴庄的狗血二三事……
第11章 行蕴庄那点事儿(上)
要知道,南楚上下,寺庙伽蓝不知凡几,光是秦淮沿岸,建业、玉峰等几个重点城池内,加起来的僧尼便三十万有余,麾下奴仆更是一倍之多,总得解决大家的基本生活和法会佛事活动的开支问题。
而朝廷是无法独立承担如此庞大的开支,所以赐庄赐地,再辅以政令,算是彻底为寺院开了发展农商的特权。
别说,各寺院纷纷组织庄园运作经营,倒是冒出不少人才,各行各业操持的还挺像模像样,除了垦殖桑田,更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占卜、医病等活动。
然而渐渐地,这为‘生存而生产’的意义不知何时竟变了味儿。不得不评上一句——本该佛系经营,奈何得来太易。
挂着寺院庙宇的头衔,耕的地不用缴米粮,开的铺子不必纳征税,营利聚敛比诵经都简单,路能走不偏吗?
……
作为僧录司的奉先寺管没管?
管了,元谦也好、元慧也罢,都颁了戒律令,可招架不住天子‘仁恩浩荡’啊,你奉先寺愿意高风亮节那是你的事儿,凭什么干涉圣上赏给旁人的庄子如何操持?我们想让弟子和信众过得好些有何不可?又不曾犯律破戒,就算有,证据呢?
证据有没有是不知道,但当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时候,少数的反对之言,就会被当作矫情,吝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个时候,元谦等也只得闭门塞兑。
况且这利益体当中,还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门阀贵戚,圣上不知晓么?
知晓也无力,痼疾难愈。
所以奉先寺在左右不了大势之趋的时候,只能严以律己,管好自家的庄子,耕耕地,行行医,卖卖药,讲讲经。
……
行蕴庄的管事僧人是元慧从前的弟子,法号清泉。
当初,为了保证五蕴庄及其名下的佃产商铺的运营能不落世俗利益所牵染甚深,元谦特选了一批德行、能力都还不错的弟子分别派到庄子里,一是为着管理庄子,二是能够为庄子里的白徒百姓讲经说法,助其自化自正。
一开始确实打理得不错,庄园和铺子经营得很顺利。虽说不为盈利,但满足大家的基本衣食住行还是绰绰有余。
而且,因着庄子里也需得讲经普法,修行参悟,有些慧根悟性不错的白徒,也渐渐正式皈依佛门了,这些庄园反而像是奉先寺的分院般存在。
只是烟火味浓些,面临的世俗诱惑便也更多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