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82(2 / 2)

加入书签

“爹,书上说有一种花,只开在阴阳交界处,花瓣红艳似火、香气醉人,名曰往生,传说枉死幽魂只要手持着它,便可安然渡过奈何桥,不受鬼怪侵扰……只可惜记载寥寥,无处可寻,不过眼下,儿子与您亲手栽上一朵,如何?”

定孤尘的唇边含着一抹浅笑,那对墨瞳幽深而朦胧,却蓦然绽放出难以言喻的鲜妍。

无人知晓,无人留意,唯有城楼之外遥望的洛情,将少年的神情尽收眼底,目光闪过些许玩味。

洛情忽然有些兴奋,不知玄墨若是看见这样的【凡人】,还会否心仪……

……

三皇子带人赶来时,正好赶在西凉军群龙无首四处溃逃的当口,定孤尘将功劳推给了殉国的父亲,只说从前父亲就是用这些计策退敌守城的,又说他能射中呼炽,全因少将屠二狗英勇善战,扰乱了敌军阵脚,才叫他趁机乘势,拿下呼炽的人首。

别管三皇子相信与否,至少城池守住了,他的十万精兵未有折损还俘获了近十五万的西凉军,虽没斩敌实绩,但也不算亏。

至此,雁云城之事,算是落下了首幕。

而后数载,定孤尘逐渐接手重山军,只是他始终未曾忘记心中所念——韬光养晦,隐忍待机。

第168章 筹谋

陈春杳杳,来岁昭昭。

恍恍惚惚,雁云已越七载。

这些年,定孤尘遵循萧云州的教导,软下傲骨,忍下仇恨,算是将韬晦化作了手中的线,日复一日地织就着,只待收网的时机。

他首先做的,就是想办法保住军权。

定孤尘深思过后,认为此时需要借太子的势力来制衡三皇子,但又不能真的投靠太子,那样的话无异于为重山军上了另一道枷锁。既不能受制于人,便需得借力打力。恰逢此时,他听闻太子有意求娶兵部尚书沈宗元刚满十六的幼女为侧妃,显然是预备向兵部伸手了。

闻知此事后,定孤尘不禁串联起种种始末缘由:太子见拉拢镇北将军无望,便转头去讨好沈尚书,想通过结亲来迂回攀缘,好得兵部一份助力。向来明哲保身的沈尚书一开始并没有松口,只是这于凉帝面前不过是一句赐婚的事,端看他会否推波助澜了。但此事对三皇子而言,却极为不利,若被太子占了先机,他多年筹谋便付诸东流。故而,他设计了祁连谷之役,为的就是切断太子的图谋,同时也能除掉无法为他所用的镇北将军。

果然没过多久,便传来他小姨母大婚的消息,圣上赐婚,太子得偿所愿。定孤尘遣人送去了贺礼,与之同去的,还有一封写给外祖沈宗元的密函。

密函里提到祁连谷之役,言语未详,但委婉点出了那次征战的蹊跷……又言边关将领实则对三皇子颇有微词,虽说通敌卖国的是萧云州,但救援不力的是三皇子这个监军,加之萧云州受刑时的天现异象,民众多有猜忌……他还说,眼下自己虽承袭父志,但尚且年幼,势单力薄,三皇子以监军身份,久驻雁云城,长此以往,重山军恐会易主……末了,他还装模作样地向祖父求教,是该顺势投诚三皇子,还是寻其他出路,毕竟眼下沈氏与太子联姻,三皇子不知为何将他逼迫得更紧了……

定孤尘对他这个秉承中庸的外祖父还算了解,循分守理也许是真,淡泊名利却不见得。这么多年,老人家守着兵部尚书一职不升不降亦能不被调离,足以见其城府谋算。定孤尘犹记当年萧云州曾浅浅提过一些他外祖的事,比如沈尚书在很早之前便打探过武将出身的定父,再比如定父来戍边、且能组建重山军,这里面亦有沈尚书的暗中运筹……以他推敲,外祖父始终在观望形势,不过是想乘风而动,再借女婿的镇北军力,不动则已,若动,即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今他在信中的这番委屈扮弱,便是再与其敲上一课警钟。

这一敲不偏不倚,正中沈宗元的关窍大穴。

老尚书的确如他外孙所料,手握棋子谨始慎终,双眼盯着圣上的一举一动,只为从中咂摸出帝心所向。谁说封了太子便高枕无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