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7章 倭国人的底色是自卑(2 / 2)

加入书签

这种不信任,到了战场上,是极其致命的。

无论是毛利辉元赢了,还是德川家康赢,都是三五年之后的事儿了,两个集团的争斗,不会那麽快的落下帷幕,等到三五年之后,二人无论是谁,都没有威胁关东平原的能力。

完成了部分还田的关东平原,按照倭国石高换算的话,熊廷弼现在算是百万石的大名,势力已经晋升顶流。

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从大明来的农具丶种子,都给这片充满火山灰十分肥沃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熊廷弼缺的是时间,他只要三到五年,就能把这些田土产出,转换为强横的战斗力,而倭国因为内斗,三五年内,不可能大举进攻关东平原。

三路进攻的战略,向北丶向南丶向西的征伐,目的只有一个,消灭不稳定因素武士集团,维持统治。

该下手的时候,熊廷弼从不手软。

「军屯卫所。」熊廷弼开始推行第二阶段的命令,在关东平原建立军屯卫所,均田是为了让武士进城,不是在乡野祸害农夫。

而军屯卫所,是对倭人最好的管理办法。

军屯卫所这个制度的韧性和作用,大明早就用时间证实过了。

只不过倭国推行这个政令,还存在许多的困难,首先卫所的儒学堂,就难以设立,倭国缺少足够的读书人,当然对于初步建设的军屯卫所而言,也不需要那麽多的儒学堂。

初步建立的军屯卫所主要是屯田和粮食自给自足。

而这也是要将武士消灭的原因,这些武士,吃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他们还很喜欢喝酒。

熊廷弼开始安排在整个关东平原推行军屯卫所的政令,这个政策比较复杂,初步的构想,也仅仅是类似于营田法的营庄,主要是先把道路丶桥梁修通,而后再派遣京营锐卒分镇管理,垦荒丶屯田,对田土产出进行管理等等。

这些事错综复杂,熊廷弼在讲,袁政和袁直听着听着就有点迷茫了起来。

「算了,我怎麽说,你们怎麽做就是。」熊廷弼放弃了讲解其中的原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指令式行政。

他倒是想讲明白那些道理,可袁政和袁直真的听不懂。

比如他讲到了粮仓的仓储和管理,这涉及到了民运税粮和官解税粮的区别。

袁政和袁直就提出:直接让百姓把需要交的粮食运到江户城,不就解决了吗?如果不能如期缴纳,就立刻派出武士进剿,才是正确的做法。

比如他讲基于军屯卫所的军事建设,反腐是必须的,军队是秩序建立过程唯一现实存在的东西,军队戡乱,江山社稷稳定,生产开始恢复,普遍共识获得认可,道德开始出现,基于道德的秩序逐渐健全。

一旦军队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变色,整个秩序就会走样,同样军队不变色,那麽秩序再乱,也不会脱离正确的方向,就不会失道。

这多麽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袁政和袁直则发出了疑惑,查军队的帐,这莫不是疯了?

道理讲不通,熊廷弼也不再讲了,指令式行政,成为了熊廷弼的习惯。

熊廷弼放弃了教化的想法,他很早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一个人的观念,因为那是他过去的总和。

倭国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整个倭国,人人心中有自己,人人心中有派系,为所不多的人心里有抱负,只有极个别的人,勉强算是心里有穷民苦力和百姓。

更加直白的说,倭国的肉食者,统治阶级,几乎人人都是畜生,猪狗不如。

比如织田信长,三公七民,织田信长徵收田赋只要三成,在这个普遍八公丶九公的倭国,织田信长的三公,就是心里有百姓,有万民。

「臣等告退。」袁政和袁直听从了命令,他们俩有的时候想不明白,熊廷弼跟他们讲那麽多干什麽,告诉他们怎麽做就是了。

他们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听不懂且不提,就是真的能听懂,就会想太多,反而把熊廷弼的政令执行走样,还不如现在这样的指令政策。

「稍待。」熊廷弼转过身来,看着二人说道:「以后不要称我阁下了,还是叫我总督好了。」

他们二人口中的阁下,是对人的尊称,但更像是类似于天守阁下丶君主的称呼,熊廷弼是大明人,他在倭国主要是历练,他的正式官位是江户总督,而非天守阁下。

「是。」袁政和袁直再次俯首领命,这就是熊廷弼身上的矛盾之处了,一个武将,对礼法总是斤斤计较,他们二人每次跪,熊廷弼都会让开身位,告诉他们跪的是陛下,而不是他熊廷弼。

从阴影里走出一个人来,陈天德,大明水师了山,打完了东征八战后,他留在石见银山,成为了熊廷弼的佐贰官。

「陛下送来了书信。」陈天德是倭国情报系统的总负责人,他将海防巡检送来的书信,递给了熊廷弼。

熊廷弼看完了书信,露出了一个温和的笑容,陛下对倭国的事儿,不是很在意,陛下在乎倭银丶倭奴,唯独不在乎倭国是死是活,这种不在意,让倭国变得更加不幸。

陛下在书信里,主要是絮叨京师发生的事情,自己重病把大明上下内外折腾的够呛,连申时行都差点变成了谋害圣驾的奸臣,还询问了熊廷弼的近况,并且反覆告诉他,维持不下去就回大明就是。

熊廷弼才懒得在倭国做什麽一字并肩王,那样,他才是自我卑贱丶自我矮化,变成蛮夷了。

要做也是做五星天皇!

陈天德从来不怀疑熊廷弼会背叛大明,他可是陛下口中的熊大。

「京都传来消息,德川家康告知所有大名,鸟居元忠的行为是他自作主张,德川家康并没有下过杀死丰臣秀吉的命令,但德川家康厚葬了鸟居元忠,并且让鸟居元忠的儿子继承了大名之位,增禄五万石。」陈天德告诉了熊廷弼一个比较矛盾的情报。

德川家康一面否定自己杀死丰臣秀吉,一面又对杀人的鸟居元忠后人,十分的优待,这不等同于告诉所有人,就是他做的吗?

「德川家康不是个糊涂虫,他要团结忠于他的大名,等到跟毛利辉元争出了结果,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熊廷弼倒是明白德川家康为何这般做法。

丰臣秀吉和自己的嫡系丶继承人丶养子丰臣秀次之间的火并,给了德川家康可乘之机,德川家康对时机的把握非常敏锐,立刻马上动手。

德川家康要是凌辱鸟居元忠的后人,他会跟自己手下先内讧起来,毛利辉元就会不战自胜了。

「我打算奇袭京都。」熊廷弼站在了天守阁巨大的倭国堪舆图面前,点在了大明驻大阪湾守备千户所的位置,他仔细判断了下,德川家康和毛利辉元必有一战,毛利辉元必输无疑,而德川家康会大获全胜。

那麽合兵一处,奇袭京都,就是熊廷弼给德川家康的致命一击。

德川家康可以赢,但绝对不能赢的那麽轻松,大明并不想看到一个团结一致的倭国幕府。

充满了分歧丶刺杀丶争斗丶仇怨的倭国幕府,才是大明想看到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压榨倭银入明丶倭奴下南洋在种植园里做力役,才符合大明灭倭的总体方向。

「会不会太冒险了?」陈天德面色凝重的说道:「奇袭成功,自然可以重创德川家康,这些大名看到德川家康衰弱,野心自然会野蛮生长,可是,熊总督就不要亲自去了,我带一千五百锐卒前往大阪。」

「我当然要去!」熊廷弼看了眼陈天德,摇头说道:「陛下派我来倭国,不就是为了完全掌控倭国之局势?」

「不是的,陛下派熊总督来,就是来历练的,不是来掌控倭国局势的。」陈天德摇头,否定了熊廷弼的话。

皇帝从来没给熊廷弼任何具体的任务,熊廷弼身上的圣眷有多厚,人人皆知。

「你说得对。」熊廷弼噎了下,陈天德是对的,陛下给他的书信,也是让他能跑就跑,他真的可以不去。

「我还是要去。」熊廷弼郑重思虑之后,做出了决定,他郑重的说道:「深受皇恩,无以为报。」

「是。」陈天德领命,熊廷弼是总督,他做出了决策,陈天德只能听命办事,而且陈天德很清楚熊廷弼的军事天赋,倭寇留不住他,此行有些危险,但也不多。

陈天德会留守江户城,防止江户生变。

得先等两派开始火并,大明才有这个战机。

「山东此次舶来的货物清单。」陈天德开始跟熊廷弼讨论内政。

从松江府出发的环球贸易船队经停了江户港,这是第一次经停江户港,江户上下严阵以待,这涉及到了江户城能不能加入环太商盟的关键。

这次的经停,非常顺利,船队补给之后,向着金山国驶去,十月末,从山东密州市舶司出发的一批商船,顺利的抵达了江户城。

而陈天德手里拿的货物清单,就是江户城急需之物。

「这麽多?买不起啊。」熊廷弼看着琳琅满目的货物清单,有些哑然的说道。

「可以先欠着。」陈天德颇为感慨的说道:「山东巡抚宋应昌说,陛下有圣旨,说熊总督欠的,可以找陛下讨。「

圣眷的直接体现,熊廷弼在江户川的发展,得到了陛下的担保,如果熊廷弼欠的还不起,就问陛下去讨要。

「谢陛下皇恩浩荡。」熊廷弼再次诚心诚意的遥拜京师,别人不清楚他为何有如此圣眷,他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从他第一次见到陛下,陛下就叫他熊大,让他拜到了张居正门下,做了关门车毫,还每年给十银的膏火银,供他读书习武,讲武大学堂,他拜了戚继光丶马芳为师,学习兵法武艺。

他没有仗着陛下的偏爱,就有恃无恐,而是更加谨慎的做事,以报圣恩浩荡。

「麽份货物清单上如此丰富,可见山东麽些年的发展极其迅速,麽真的是让顿非常意外。」熊廷弼从货物清单上,看出了些别的东西,山东的货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麽代表着山东工昏也在扩大。

棉布是松江府的特产,但山东的棉布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督不遑多让。

麽些年,山东形成了两个强大的经济核心,一个济南府丶一个密州市舶司,在麽两个核心的带领下,山东已经成为了北方第一经济强省。

熊廷弼其实是有些意外的,万历维新轰轰烈烈,孔孟之乡的山东,其实非常亍守,是大明最亍守的地方,但山东依旧抓住了万历维新的大势,在变法维新之中,蓬勃发展着。

「或许有的时候,亍守也是一种进步。」陈天德思索了一番,如此说道。

亍守不代表着不能发展,相比较被泡在银海里的松江府,山东发展速度一点督不逊色,甚至还没有被金钱L化的风险。

>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