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85(2 / 2)

加入书签

陈念安一口应下:“是啊,你知道么,我户口还在外面飘着呢,你也不肯收留我。”

对哦……祝繁星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你现在户口在哪儿?”

陈念安说:“集体户口啊,从A大毕业后,一直没地儿落。”

祝繁星没有犹豫:“这样,下个月回钱塘,咱俩先把证领了,你赶紧把户口迁回来,别挂外面了。”

陈念安愣了一会儿,说:“姐,我开玩笑的。”

“我没和你开玩笑。”祝繁星说,“这事儿你听我的,咱俩先领证,婚礼以后再说,不用大办,我对这些没什么执念,巴不得一切从简。”

陈念安:“……”

——

播了大半个月,九月初,《我究竟是哪家人》终于迎来大结局。

剧集里,快三十岁的邵寻冬已在科技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身边也有了心心相印的爱人,她和姐姐妹妹重新团聚,三人的感情依旧亲密。

站在凌小娟的墓碑前,邵寻冬平静地说:“我不是邵家人,也不是凌家人,更不是程家人。妈,我爱姐姐和妹妹,但我知道,我并不是沈家人。”

“我只代表我自己,我是邵寻冬,我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剧集外,陈念安站在露台上,手里拿着洒水壶,看着天边飞过的一群鸟。

他浅浅地笑着,目光望向南方,那是钱塘的方向。

第191章 第22章咱家孩子出山了,不用我们管……

《哪家人》的爆火让陈念安在编剧圈拥有了姓名,一众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编剧们聚会时聊到他,说他真是走了狗屎运,第一部 编剧作品就成了爆款,从此算是有了代表作。

在钱塘,施元启接受采访时,主动对记者聊起陈念安,说陈念安是他的学生,早在两年多前,他就看过那部《哪家人》剧本的前五集,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好本子,还给陈念安提了不少修改意见。

记者问:“那陈念安后来有来感谢您吗?”

施元启笑着摇头:“没有,当时我想和他一起开发这个项目,可他拒绝了。他毕业后去了北京,后来再也没和我联系过。这个孩子心气比较高,为人呢又有点固执,但他毕竟年轻,缺乏经验,我很担心他在北京闯荡,会碰钉子。”

这则新闻报道引发了两个词条,在热搜上短暂地停留了一会儿。

——施元启曾指导过《哪家人》编剧

——《哪家人》编剧曾拒绝和施元启合作

祝繁星已经知晓前因后果,刷微博时只觉得离谱。

“什么《哪家人》编剧?好歹打个名字啊!”祝繁星气得对陈念安抱怨,“小老虎,你这个老师也太不要脸了,没偷成功你的剧本,居然对记者这么说你,这明摆着是蹭你热度。”

“我有什么热度可蹭的?要蹭也是蹭剧的热度。”陈念安坐在书桌前敲键盘,笑着说,“施元启今年有一部年代剧播得也挺好,就上半年吧,叫《岁月缓缓》,不过我不知道是不是他写的,我也没看。”

出租屋没有单独的书房,陈念安睡觉写作都在主卧,他写作时,祝繁星只能待在床上休息,为了不影响他的思路,她还不能看电视。

她给西瓜喂了几颗鸡肉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