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宋靖下台,百官弹劾(1 / 2)
第97章 宋靖下台,百官弹劾
「陛下,北凉张温携朔风豪族弹劾宋时安。」
「明日,朝会。」
………
进太元殿前的夹道。
晋王和中平王,接受着经过的群臣行礼拜见。
而这俩人,慢慢的走着,表情相当的严肃。
「二哥,今日朝会就是要把宋时安推出来。」魏翊渊小声的说道。
虽然大理寺的保密等级很高,但三明来的太招摇,加上大理寺里百名官吏,其中某些人又是晋王党。
同样,也有吴王党。
所以,皇子们第二时间就掌握了『豪族联名弹劾状』的机密。
「当然。」晋王一边走,一边面无表情的说道。
「那怎麽办?」魏翊渊问道。
「看群臣如何动。」晋王道,「让华政顺势附和。」
华政是华皇后的亲侄子,也就是晋王的表兄。
虽然同时也是吴王的表兄,但晋王与他从小一起长大,年龄相仿,情义深厚,所以华政很早就被打上了晋王党。
「可那宋时安想做父皇的刀…顺应百官,是否会触怒圣颜?」魏翊渊虽然一向是多谋,但在这种时刻,也没有了那麽的偏激,能跟晋王好商好量了。
「忤生才是触怒父皇。」
晋王严肃道。
「也是……」
魏翊渊现在终于能够理解晋王某些思想了。
少做才会少错。
不然难道像忤生那样,乱做狂错?
「可如果真让那宋时安赢了?」魏翊渊又问。
「百官都弹劾他,我们跟着一起,又能如何?难道,他还敢对我们有不满?」晋王这番话说的十分自信。
如果是某一个人骂了宋时安,他肯定会记仇。
一堆人在骂,他会疏远这些人。
可要是所有人都在骂,不就是他自己的问题吗?
就算是他得胜回来了,面对举世皆敌,也只能够放下恩怨,主动的交好。
不然,他在这朝堂就难立足。
哪怕这个时候晋王的人跟着骂了,到时候晋王伸出橄榄枝,他还是得接。
「是。」魏翊渊对晋王点了下头。
二人继续的往前走。
在后面,就是吴王,赵毅,叶长清三人。
「殿下,今日我们一句话都不要说。」赵毅道。
「嗯。」吴王点头,表情认真,并稍稍皱眉,「没想到先前对忤生的资助,反倒是成了我们的累赘。」
现在,宋时安就是最敏感的话题。
谁都没有想到他会撺掇魏忤生夺权。
那当时还倾尽家资慰军的吴王,某些程度上就成了『资敌』,为叛军提供能量。
所以,先前所积累的民望,成了最棘手的黑历史。
这个时候,只有什麽话都不说,才能够不为人所留下话柄。
毕竟是第二继承人,不会因为这种事情造成过大的影响。
很正常,没有人能够开天眼。
吴王很清醒。
因此对于这两人,他不会有一个字的责怪。
「如若被问起呢?」吴王问。
叶长清没有说话。
这时,赵毅在思索后,开口道:「那就顺着百官的话说,或者说,晋王殿下怎麽说,殿下您也怎麽说。」
「好。」吴王点首,又看向了一旁的叶长清,见他一直沉默不语,仿若还在因为先前的事情自责,遂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走吧。」
吴王与吴王党,也朝着前走。
在百官队伍的后面,宋靖的步伐,一步比一步的重。
原本亲近的同僚,也与他保持了距离。
他一个人,辟开了一片空白的区域。
仿佛所有人都与他是相反极,被排斥的弹开,无法接近。
崔廷停下脚步,转回头,看着他,有些焦急的招了招手,压低声音喊道:「阿吉,来啊!」
宋靖摇了摇头,面色沉如死水,站定原地。
没办法,崔廷也只好离去。
作为这冗长夹道里的最后一人,被所有人抛下的宋靖,抬起头,看着这一条自己花了二十年才走上的路,良久良久。
随后,坦荡的一人独行。
………
皇位之上,坐着的是老皇帝。
虽然他的年龄才六十出头,比孙司徒小上十岁,但因为长年累月的征伐,他的精气神反倒是不如这个七十岁的老头,完全没有那种红润的『龙马精神』。
阶下的百官,如今早已泾渭分明。
要麽靠向勋贵,要麽靠向江南士族。
也有那种两边不靠的。
欧阳轲,尚书令,实质意义上的文官之首,受到皇帝青睐,有资格不选边。
宋靖,盛安令,一个品级不高,但相当重要的官职,不能选边。
也正是因为宋靖的中立野怪身份,让无论是勋贵还是士族,都松懈了一口气——这样一个大麻烦,幸好不是我们的人。
「宣读弹劾书。」皇帝平和的说道。
接着,喜公公便将这封也算是凉州世家的泣血之作,一字不差的读了出来。
就像是抢的是他们的钱一样,大部分的士族官员都愤怒了。
而因为真的抢了他们的兵,不少的勋贵,也怒起来了。
全程唯有宋靖一人平静的站在最后。
「宋时安,这就是兵变啊!」孙司徒,直接就扣上了帽子,「他把我大虞的兵,当成是他的吗?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竟如此随意的调动!」
也只有他,敢这样开口。
而在他说完之后,群臣皆沸。
「是啊是啊,哪怕是为了守城,如此行为,只会打乱萧群将军的计划。倘若朔风输了,后果不堪设想!」
「他一个人把整个凉州拉入了危境,只为了他自己的富贵。」
「不止如此,他这是要培植党羽,拥兵自重。」
「虽然抢豪族的钱财这事微不足道,但守城有粮食就够了,战时的钱根本就没有意义,他这是以国难而肥己。这,是国之蠧虫啊!」
「此等滔天大罪,必须严惩。」
「得在齐贼围城前,立刻派军队入城,将宋时安处决,收回大军的管控。」
发言的所有人,态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这时,作为九卿之一,管全国马匹的太仆(非太卜)华政也在中平王的暗示下,缓缓站出,进言道:「虽然现在情势还不太确定,但孙司徒说的,没有命令擅自调动大军这点,确实存在。」
这番话说出来后,孙琰瞥向了他一眼,虽然没有任何的笑容,但表情明显跟刚才的盛怒区分开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