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 / 2)

加入书签

第109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怎麽避免欺下瞒上丶暗箱操作呢?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政务公开。去年,朱由检决定推行改革,任命毕自严为改革大臣,于是他将黄榜张贴于京师九门,这就是绑架朝廷,用朝廷的信誉和他这个皇帝的脸面作赌注。

你们百官不是喜欢封驳吗?原本一个皇帝查漏补缺的制度,被发展成了限制皇权的制度。这些是群臣之间的潜规则,但是百姓不知道啊!

百姓总觉得朝廷的一切命令都出自皇帝:如果日子过得去,就是皇帝圣明;如果被欺负了,来天灾活不下去了,这笔帐也会算到皇帝的头上。

百姓们就会呐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然后攻入京师,砍掉皇帝狗头。朱由检不能受这样的委屈,既然要他背负这口大锅,那麽本着责权一致的原则,权力他也要拿在手上。

他直接把政令昭告朝野,就是在跟百官说:你们跟我作对的时候想清楚,如果驳回我的命令,那就是朝令夕改,透支的不仅是皇帝的权威,也是朝廷的信誉。朝廷的威严没有朝廷背书,你们这群大臣啥也不是!

所以,只要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朱由检就可以通过卡 bug强行绕过中枢决策流程,一言而决。

除了绑架百官以外,还有好处就是让百姓知道朝廷在做什麽,避免他们被下面的官吏蒙骗。比如,朝廷规定了税收的种类丶额度,下面的官吏如果多收,至少百姓能够有一丝与之争辩的底气,不至于任人宰割。

虽然结果很可能依旧是悲剧,但至少撕开了一道口子,作出了一点点改变。政务公开那麽简单丶那麽有效的制度,为什麽不能执行呢?有什麽见不得人的呢?可使民由之,不可使民知之吗?!

朱由检颁布了开启大明第一次武举殿试的诏令,诏书就贴在文举进士的榜单下面,不怕没有曝光度。诏书简单介绍了武举殿试的规则:不论出身,允许各地武举人参加会试,会试之后再进行殿试。

如果文举属于全民了解的一般考试的话,武举就属于特长特招考试,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如何报考,不知道自己的条件可以参考。

早些年,武举选出来的是勋贵子弟;现在选出来的,大都是文官家里不成器的孩子,在正常科举卷不过别人的情况下跑来武举。

各种暗箱操作中了进士之后,就会进入锦衣卫等军方清贵部门。锦衣卫塞满以后,又朝着其他禁军伸手。土木堡之后,勋贵废拉不堪,也没有能耐捍卫自己的自留地,甚至「打不过就选择加入」,收受贿赂帮助安排这些膏腴子弟。

时间久了以后,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锦衣卫近乎残废,京营糜烂不堪。

其实,政务公开不是什麽新鲜事。朱元璋颁布的《大诰》,就是对大明法律制度的公开。

此外,皇帝的命令通过「诏书」「敕谕」等形式,由通政司丶六科等机构传达到各级衙门,部分重要诏旨会「誊黄」后在京城及地方张贴公示,如重大政策调整丶灾荒赈济丶科举结果等。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