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皇太极:我要让那崇祯小儿跪在正白(1 / 2)
第135章 皇太极:我要让那崇祯小儿跪在正白旗下忏悔!!!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回旋镖。
正德年间,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把蒙古分为左右翼六个万户:左翼察哈尔丶喀尔喀丶兀良哈三部,察哈尔为蒙古大汗本部;右翼则包含鄂尔多斯丶土默特丶永谢布三部。
鄂尔多斯部喜欢带着成吉思汗的坟到处跑,自称「达尔扈特」,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也就是他们当了回大冤种,用一千二百只羊,从朱由检手里买了成吉思汗的四百年包浆丶原味画像。
这六个大部落又分为若干小部落。而科尔沁部的前身是蒙古帝国时期的「豁尔沁」,意为护卫军。
嘉靖年间,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崛起。当时明朝人评价他:「北虏诸酋,俺答最凶。」他不仅侵扰大明,还把蒙古大汗所在的左翼蒙古逼得东迁。
从此,左翼蒙古转移到了辽东地区,吞并了大明朵颜三卫。他们夺舍了朵颜三卫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明还一无所知,照常维持着双方的朝贡关系。
天启年间,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西征大破喀喇沁丶土默特部,实现左翼对右翼的再度掌控,完成了蒙古大汗的复仇。然后他就觉得自己牛逼了,要带领蒙古走向伟大复兴,紧接着就被建奴和大明轮着揍了一顿,幻想破灭。
俺答封贡以后,大明和右翼蒙古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以至于当时形成了「九边诸镇晏然,辽东独战」的诡异局面。
大明在辽东镇和左翼蒙古打得不可开交,原本式微的建州女真混到了统战价值,发展了起来。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辽东长期打仗,战斗力飙升;其他几镇安定多年,军备废弛,就连右翼蒙古都衰落了,这也是辽东将门尾大不掉的历史缘由。
可以说,辽东乱局的出现,正是由于蒙古的这一次内乱东迁所导致的。大明最终被辽东的战事给活活拖死,大明直接亡于农民起义,但农民起义又是因为建奴拖住了大明的手脚,又受到辽饷徵收的影响。
哪怕是现在的朱由检,也是不敢停止辽饷的徵收的,这对于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但没有办法,他能够顶住压力,不把三饷中的另外两项「剿饷丶练饷」给整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明驱逐鞑虏丶北伐蒙元而立,蒙古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此之谓「以此兴,必以此亡」。
蒙古不是铁板一块,右翼蒙古诸部跟大明相爱相杀了几十年,双方甚至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比如满桂就坚决不承认自己是蒙古人,坚称自己是宣府的汉人!
如今在边军之中,蒙古人大概有两万人,一大半是骑兵,对于缺乏骑兵的大明来说,这是一股无法割舍的重要力量。
至于林丹汗他们的左翼蒙古就难了,本身他们跟大明打了那麽多年,人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大明跟左翼蒙古相互交好达成互信还是很难的。大明跟左翼蒙古互市卖出去的东西,大部分一转手就卖给了建奴。
所以在朱由检决定开放与蒙古诸部的边境互市的时候,对于辽东的经济封锁就已经松动了,虽然原本也没有多严实。
互市赚不了几个钱,蒙古人太穷了,顶多换点马匹。互市对于大明的经济意义不大,但对于蒙古方面意义重大。虽然不能帮大明赚多少钱,却可以让大明少亏很多钱。
右翼蒙古能够与大明维持长时间的和平,就说明双方都是日子人。如果能够好好生活,谁又愿意冒着死亡的风险跑来抢劫呢?边境也穷,蒙古人入关也抢不到多少东西,深入大明又很难做到。
边境贸易,朝廷和边镇五五分成,实行了小半年,朝廷分到二十万两银子,七千匹马。更重要的是,蒙古诸部暂时安定了下来,大明的边防压力减小,可以调兵守蓟镇。
察哈尔部和林丹汗就是搅屎棍,跟建奴一样,连年寇边,恶心得不得了。现在察哈尔挨削,蒙古诸部又达成了脆弱的平衡,原本跑路到河套的土默特部顺义王卜失兔又舔着脸跑了回来,林丹汗反倒是西迁了,双方达成位置互换。
大明分身乏力,四面皆敌,所以要化敌为友,腾出手脚逮住一个暴揍。联合蒙古对付建奴,这就是朱由检的战略。与原本似乎并没有什麽不同。
但区别是:原本大明是妄图联合林丹汗对付皇太极,终被错付;现在转变一下,什麽林丹汗丶顺义王的都靠边站,大明应该联合原子化的蒙古人,蒙古底层人,这些个蒙古贵族吃太饱了。
对付蒙古人恩威并施,武力威慑,互市拉拢,招收夷骑;对付辽东,高价卖粮食,走走私犯的路,让罪犯无路可走,然后招收辽东难民,回归大明的怀抱就给饭吃。
东江镇需要补充人手兵力,如果毛文龙吃不下,就让登莱水师把难民运回来,挖辽东人口,掏空皇太极根基。
朝堂上,面对皇太极的议和请求,诸臣各抒己见,以主战派系为多,但最终的结果还要看皇帝的决定。
除却站出来表态的,更多的人其实是在观望,无论是为了维护皇帝也好,还是为了投机,见风使舵丶揣摩圣意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真没有那麽多人闲着没事非要跟皇帝唱反调。
但按照皇帝一直以来对于辽事的消极态度,众人的心是没有底的,很多人已经开始构思要是皇帝真的要议和,他们应该怎样劝谏的说辞了。
「陛下,百官众说纷纭,战和不定,臣等心中彷徨,伏望陛下早降圣断,以定国策。」朱燮元见皇帝对百官议论充耳不闻,目光深邃作沉思状,显然是胸有成竹,于是他决定当一回捧哏。
朱由检回过神来,对着朱燮元点了点头,而后说道:「朕此番将议和一事拿到朝廷上说,其实并非朕迟疑不定,而是想早日给此事定调,以免往后众臣以及边关诸将无所适从丶不知所措。
诸臣见证,惟天鉴临,惟祖昭格,朕发誓绝不与建奴议和,望群臣及我大明百姓周知!往后诸卿只需考虑如何抵御建奴,而无需作议和之想!」
「陛下圣明!!!」群臣一起喊道,朱由检脸皮抽了抽,这话好久没听过了,都有点陌生了。
但这也就是最近局势大好,这些人才这样,等到挨揍的时候,就会唱衰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朱由检还是决定掰开了,揉碎了跟手下讲清楚为什麽不能议和。
毕竟大明皇帝发誓也没有那麽地可信,万历皇帝罢黜刘綎,说永世不再录用,结果不也还是逼着这个六旬老汉上了辽东战场?!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朕有此誓,非为一时意气用事,实乃朕深思熟虑之结果。
朕知诸卿或有疑窦:为何俺答封贡之时,我大明可与蒙古诸部议和,独独不可与建奴言和?亦有人念及「攘外必先安内」,或欲假意议和,以修缮堡垒丶步步为营,整备大军后再与建奴决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