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章 扶大厦之将倾(2 / 2)

加入书签

只是臣有一事不解,不知太子有何事,陛下在当面竟不能救,而需要臣来救。

陛下乃是九五至尊,手掌天下生死之权,而臣不过是一个卑微的大明公器,所言所行皆是用来存放陛下伟大卓越的思想之花的容器罢了。

若太子无难,便不需要臣之救,若太子有难,能救太子的,也只有陛下一人,而非卑微如臣!」

李显穆一字一句,意气铿锵的将这番话于殿中道出,而后再次一叩首,他直起腰后,却微微垂着头不与皇帝对视,静静等待着皇帝对自己这一番话的评价,皇帝的态度将决定他之后需要用何等话术来应对。

皇帝还不曾表态,殿中其馀大臣,方才还秉着呼吸,不敢出声,现在殿中的气氛却愈发的紧张。

从李显穆入殿以来,皇帝的态度很直接,就是直接将李显穆和太子绑定到了一起,李显穆的回应则非常巧妙。

他将自己和太子分得非常开,又有一丝联系,毕竟如果他说他和太子全无关系,那就是把皇帝当傻子,如果他说他和太子关系的确紧密,那将会惹怒皇帝。

他始终强调自己是皇帝的忠臣,而不是太子的。

道衍和尚姚广孝。微微眯开了眼睛,嘴角挂着一丝笑意。

英国公张辅微微松了一口气,幸好他这个未来女婿没有直接和皇帝对着干起来,果然还是颇有政治智慧的。

在没有能力和皇帝对抗之前,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给皇帝留下最后的台阶,以及决断的手段,如果让皇帝觉得自己被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那便是一场灾难。

「真不愧是朕钦点的第一个状元,真不愧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六首三元的大才子,真不愧是十二岁便横压大明三百州无数学子丶夺下了前无古人称号的李显穆,真不愧是当世圣人之子!」

朱棣连续四个真不愧,声音中带着叹服,带着笑意,却也带着深深的暴戾,「雄辩若此,善辩若此,巧辩若此,诡辩若此,朕又能拿你何为呢?」

这几乎称得上是杀人诛心之言了,纵然连道衍和尚姚广孝等一众大臣也微微皱起了眉,朱高炽更是缓缓地蜷起了拳头,他心中已经满是绝望,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今日之事本就因他而起,纵然付出再谈惨痛的代价,也绝不能让李显穆一人面对皇帝的愤怒,不过是一同扛下今日之灾难罢了!

可他现在还不能出声,现在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他深深地记着李显穆的话,绝对不能让皇帝真的怀疑他们二人之间存在极其紧密深刻的联系。

面对店中骤然紧张凝滞的氛围,李显穆毫不畏惧,朗声道:「回禀陛下,臣尝问先父,如何谏言,如何辩论,才能一胜再胜,万胜而不败。

先父沉吟良久,说,这世上哪里有什麽一胜再胜,万胜而不败之事呢?

面对君王,要待之以诚,要言辞恳切,这世上有辩论的技巧,春秋时期的名家甚至以此为生,可辩论,终究不是靠诡辩,而能够得胜的。

纵然名家真能说出白马非马又如何呢?世人难道真的会听信他们的诡辩吗?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辩论的核心在于理,在于诚,当陛下能够感受到你话中的诚意时,你便无往而不利!

陛下认为臣说的有理,于是才会相信臣的话!

臣叩谢陛下,于如今形势之下,竟还能对臣抱有这样一份信任,臣万死难谢其重,唯有诚诚恳恳以侍君,兢兢业业以奉上,以为大明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方能报此厚恩!」

李显穆这番话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大明不粘锅赵贞吉在嘉靖面前的一番诡辩。

更是因为李显穆和朱棣之间关系不同,多了一丝真挚的诚意。

这番话一出,朱棣面上出现了明显的缓和之色,虽然他并不是完全摒弃了对李显穆的怀疑,但至少比先前已经好了太多。

殿中众人,神色各自不一。

而后皆悄悄的望向了皇帝,却见皇帝紧皱的眉头已经稍显舒缓,顿时又回望向跪在地上的李显穆,眼中皆闪过惊叹,汉王则闪过一丝惊骇与不妙。

这李显穆的能言善辩完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完全不知道为何会有人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说出如此一番话。

李显穆感觉到了殿中氛围的变化,稳住心中动荡的心弦,再次深深叩首,声音中带上了一丝厉色,「臣的母亲是太祖皇帝长女,自小于天家之中耳濡目染。

幼时承蒙皇外祖父亲自教养,皇外祖父曾鼓励臣说,兴我朝者,必此儿也,臣知道这不过是老人对后生的激励之语。

可臣当真了!

臣此生立志要为大明奉献终身,是以多有激进之言,而无视朝中风评,臣尝闻民间,有人言臣,本可为清贵之子,却深陷浊流,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数敌太多,必遭天谴。

臣只一言笑之,天家亲伦,岂是凡夫俗子所能揣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九天之上,李祺遥遥望着此间在他的手上,有两支香缓缓燃起,其香菸似乎飘向了人间。

天上之事且不谈,人间的武英殿上已然陷入沉寂!

(本章完)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