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58 章 · 第 158 章(2 / 2)

加入书签

毕竟王世懋此前说过了,两个主考官都是很要脸的人,必然不愿意背负阿谀媚上的污名。

顾闲对此心里有了数,便觉只要中了就行。

没想到一考就是解元!

如果王世懋说的是真的,那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的答卷好到不给他解元反而会惹人非议!

别看顾闲年纪小,认识他的人可不少,这“游街”队伍一开始还只是长洲人凑过来,后面还有其他认得顾闲的人也跟了过来,硬生生闹出了中状元的动静。

有些心里不甚服气的,瞧见这源源不断汇聚过来的人潮都把酸话咽了回去。

这里明明是南京,怎么被这小子弄得跟这是他的大本营似的!

墙外的热闹自然也传到了墙内,考官们还没有散场,听着外头的报喜声和喧闹声,一时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江南读书人是最难搞的,首先他们读的书确实多,见识也很广,等闲人来了没法忽悠他们;其次……他们朝里真的有人!

别看从太/祖时期就禁止苏湖一带的人进入户部,实际上除了户部哪个衙署都有他们的人。

而且有人统计过了,虽然户部主官没有这边的,但是吧,底下的干活的书吏、计吏十有八九是江南人士。这些没有品阶的职位,承担着户部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所以说江南读书人遍布所有衙署并不是一句虚话。

也正因如此,南直隶这边的乡试名次才敲定得慎之又慎。

最后定下了顾闲为解元,考官之中也不是没有争议的。

主要是顾闲年纪太小,身份上有与京师那边的大人物有连亲带故的关系,谁都不想由自己提出让他当这个第一。

但是《易经》房那边已经把顾闲的文章定为经魁。

解元就是得从五经魁中挑出来。

你说选修的不一样不好对比是吧,那拿出五经魁其他两场答卷来比——看看第二场这公文写作能力(顾闲曾经直接给王世贞这个国子祭酒打杂一整年),再看看第三场这策论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顾闲曾经审了一整年的《新风》稿子,对古往今来的时政观点、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全都了如指掌),你摸着自己的良心看看,谁应该拿第一!

别人的写作水平都是通过模仿和练习提升的,顾闲这厮却是在实践中提升!

在座的都是浸淫文字、阅读文书许多年的老手,答卷一入手就知道高下有多分明。

换成自己挑下属或者同僚,那肯定是挑公文写成顾闲这样的,明白通畅,思路清晰,可执行性非常高。

最后是话一直很少的陶大临先开了口,表示自己认为顾闲当为解元。

对比实在太明显了,选别人来当这个解元恐怕无法服众!

要知道这些答卷可不是秘密,尤其是在南京这种印刷成本极低的地方,就算官方不印刷文集,考生自己也可能把自己的应试文章刊印出来留作纪念。

人人都能读到这些考卷,要是没甚差距也就罢了,差距太大的话谁知道这些难搞的江南读书人会不会闹起来?

陶大临都开了口,马自强便也不再避嫌,点头认可了陶大临的选择。

两位主考官都表明了态度,其他人自是不会反对。

这会儿听着外面传来的热闹动静,众考官便知道自己的选择没错。

顾闲这小子能叫那么多人欢欢喜喜地祝贺他高中,人缘显然好极了!

〓作者有话说〓

顾小闲:原来老师不是在让我打白工[眼镜]

*

在路上走了一整天,终于回到家。江浙还是离得太远了!难以想象古代长途跋涉去考试有多难,难怪海瑞(海南岛人)和李贽(福建人)考着考着就放弃了……

足足二更!欠更-1!屈指一算,应该是只差区区九章![好运莲莲]

第159章·第159章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