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融资6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1 / 2)
第234章 融资6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庆功宴结束后没几天,青州英坭发布了经过精心准备的中期财报。
报告显示,在计入了红磡鹤园地块部分价值重估收益后,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到了六千五百万港币,每股盈利和净资产值大幅提升。
这份远超市场预期的亮眼财报一经发布,立刻在市场上引起了积极反响。
投资者们看到了一家老牌英资洋行在易主后,不仅传统业务保持稳定,更展现出巨大的资产价值和转型前景。
「产业升级」的故事开始被市场接受和追捧。
青州英坭的股价应声上扬,连续几个交易日走高,市值稳步攀升。
根据权威机构最新评估,红磡鹤园地块的价值已升至约十二亿港币。
陈秉文在伟业大厦的办公室里,看着报纸上的财经版的青州英坭股价走势,心情不错。
股价上涨,意味着他控股的这部分资产增值,也为后续的计划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他还要为接下来的收购和记黄埔的行动准备更充足的资金。
上午十点,方文山丶霍建宁丶谢建明,以及从北美回来的麦理思准时走进陈秉文办公室。
陈秉文开门见山,示意大家坐下,「股价涨了是好事,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
接下来,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推进。」
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首先,是关于和记黄埔。滙丰手里还捏着大把股份,李家成绝不会甘心只拿那10.65%。
前段时间包玉刚出面调停后,表面风平浪静,但我估计沈弼和李家成肯定在背后谋划着名什麽。
我们不能坐等。」
方文山接话道:「陈生,我们在二级市场吸纳和黄股票的行动一直在进行,如果想增加话语权,可能需要更直接的方法。」
「没错。」陈秉文点点头,「所以,我考虑从韦理身上下手。韦理手里有和记黄埔6%的股份,我准备拿到他手里的股份。
我需要把他从暂时的盟友,变成与我们利益深度捆绑的人。」
麦理思抬起头,说道:「韦理是个职业经理人,看重利益和权力。
要绑定他,需要一份他无法拒绝的丶并且能让他看到长远价值和退出机制的方案,而不仅仅是现金。」
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
「我的想法是,」陈秉文说出自己的构思,「用青州英坭的股份,去换他个人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同时给他一份长期的CEO续约合同。
让他个人的利益,和我们青州英坭的利益深度捆绑。
这样,他在和黄董事会里,才会真正为我们争取时间,抵挡任何对我们不利的提案。」
方文山迅速心算了一下,提出关键问题:「陈生,这个方案的前提是,我们青州英坭的市值要足够高,高到让韦理觉得用他的和黄股份来换是值得的。
目前我们的市值虽然涨了,但和和黄的体量相比,还有差距。
1股换1股,现阶段韦理是吃亏的,他大概率不会同意。」
「方总监说到点子上了。」陈秉文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丶大幅地提升青州英坭的市值,拉近与和黄的价值比。」
他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消化这个信息,然后缓缓说出计划:「我打算,让青州英坭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供股集资。」
「供股?」霍建宁若有所思。
这在当时的港岛市场是常见的融资手段,但操作不当极易引起股价下跌。
「对,『5供1』,供股。
供股价要比市价有显着折让,比如三成左右。」
陈秉文明确道,「筹集资金的目标,大概是两个亿港币。」
谢建明主要负责投资,对实业运作介入不深,但听到这个比例也忍不住说:「5供1,折价三成,这力度很大,散户和小股东可能会因为需要额外掏钱或因权益被摊薄而抛售股票,引发市场恐慌。」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足够吸引人丶能让市场信服的理由,并且确保供股能顺利完成,不能失败。」
陈秉文胸有成竹的说道,「这笔资金,将明确用于开发红磡鹤园地块,将其打造成为『现代化饮料食品工业园』。
我们要在公告中承诺,项目启动后,18个月内的派息率不低于5%。这能吸引那些看重稳定收益的散户和机构。」
麦理思立刻抓住了关键:「这是一个非常正向的故事。传统水泥业务稳定现金流,加上优质地产开发转型概念,还有高派息承诺。
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
但两个亿港币,仅仅靠这个故事和派息承诺,可能还不足以完全打消市场疑虑,确保所有供股份额都被认购。
我们需要更强的保障,或者说,需要一个能让市场相信『即使有人放弃供股,也有强大后盾接盘』的信号。
这就需要引入包销商。」
在供股等再融资行动中,上市公司会聘请投资银行(包销商)来承销新发行的股票。
包销商通常会向公司承诺,无论市场反应如何,它们都会购买所有未被现有股东认购的股份,从而确保公司能筹集到预定金额的资金。
这对于稳定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因为它消除了供股失败的风险。
聘请声誉卓着的大型国际投行作为包销商,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利好信号,表明专业机构看好公司的前景和价值。
麦理思看向陈秉文,问道:「陈生,你准备邀请哪家机构担任包销商?这很关键。」
陈秉文点点头,知道麦理思点出了核心:「我打算找花旗和高盛这个级别的国际大行。
邀请他们担任包销商。
这样一来,相当于对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陈生,你准备怎麽说服花旗和高盛两家银行?」听到陈秉文的话,麦理思若有所思的问道。
「集资部分用途,是用于未来可能的战略性收购,目标是一家『具备全球分销网络的消费品公司』。」
陈秉文目光锐利,「如果可能,我准备未来收购和黄旗下的均益仓。
当然,这是后话。眼下,我们需要一个能让国际投行心动的故事,以及……实实在在的抵押物和盈利前景。
青州英坭的资产和现金流,加上我们这个团队,就是最好的说服工具。」
会议结束后,陈秉文让方文山和麦理思牵头,立刻开始准备供股方案和提供给投行的材料。
霍建宁和谢建明则继续负责监控市场反应和资金调度。
几天后,陈秉文在半岛酒店的咖啡厅私下约见了韦理。
他没有绕圈子,直接提出了「股权置换+长期合约」的方案。
韦理听完,端着咖啡杯沉吟了许久。
「陈生,你的提议很大胆。但我必须说,目前青州英坭的股价,还不足以让我动心。
用我手上实实在在的和黄股份,去换一个前景虽好但估值尚有疑问的公司的股份,这其中的风险……」
「我理解你的顾虑,韦理主席。」
陈秉文平静地回应道,「所以,我们正在筹划一次供股,目标是将青州英坭的市值在短期内推高到一个新的平台。
届时,换股的比例和你的收益,将会完全不同。
我需要的是你的一个意向,一个在我们达成目标后,你愿意认真考虑此事的承诺。
这对你我,都是双赢。」
韦理看着陈秉文,似乎在评估他的话有几分可信度。
「供股?多大的规模?」
「5供1,集资约两亿,用于红磡地块的开发。
花旗和高盛可能会参与包销。」
陈秉文透露了部分信息。
韦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陈秉文的动作这麽快,手笔这麽大。
如果真有顶级投行包销,成功的概率确实会大增,股价也有望水涨船高。
他沉吟片刻,说道:「如果供股成功,市值能如你所说达到一个新高度……我可以原则上同意探讨这个方案。
但在那之前,一切只是初步意向。」
「足够了。」陈秉文伸出手,「合作愉快,韦理主席。」
「合作愉快。」
韦理与陈秉文握了握手,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被绑上了陈秉文的战车,至少在当前对抗李家成的共同目标下,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与韦理会面后,陈秉文又马不停蹄地与花旗银行亚洲区李德以及高盛亚洲融资联席主管马克见面。
这两家银行可以说与陈秉文早已建立了很深的联系。
所以,在知道陈秉文要花旗和高盛包销青州英坭5供1供股后,都表现出出极大的兴趣。
但花旗和高盛几乎同时给出反馈,要求糖心资本作为大股东,必须承诺全额认购其配股份额,并为其包销的部分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抵押,以确保供股成功,避免包销风险。
这个要求本就在陈秉文意料之中。
之前他就让方文山测算过,按照糖心资本现有的持有青州英坭股份比例,5供1的话,需要拿出超过八千万港币的现金来认购自身份额。
虽然压力不小,但并非无法完成。
不过,八千万现金,加上可能需要的额外担保,对糖心资本的现金流是个不小的考验。
黄金投资虽然浮盈可观,但那是纸面资金,不能轻易动用。
北美和内地市场还在投入期,贡献的净现金流有限。
他需要一个新的丶更庞大的资金来源,而且要快。
这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清晰起来,彻底剥离青州英坭的水泥业务。
这步棋他早就想过,只不过现在时机正合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