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3(2 / 2)
岳迁的心脏跳得越来越快,黑夜里,仿佛有什么裂开了一道缝,浓雾和微光彼此博弈,都想从那道缝里挤出来。
而在这个岳迁辗转难眠的夜晚,尹莫也没有睡意。林腾辛的别墅很大,在北宁市靠近郊外的地方。小时候刚来,他觉得这里比整个嘉枝村都大,他在林腾辛的盆景中穿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可现在,当他再次站在这里,却发现它们不过是一个个呆板又渺小的人造景观。
他推开一间工作室的门,里面摆放着半成品纸扎,他点了一盘香,安静地摆弄着纸和别的工具,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渐渐在他的指间变成生动的花。
许久,他闭上眼睛,尝试在这方天地中感知某些东西的存在,他眉心皱得很深,额头上、后背浸出大片冷汗。
凌晨4点,最黑暗阴森的时刻,他喘着气,倒在一地纸花中。
清晨,岳迁驱车离开湘永镇,两个小时车程后,来到板龙市。比起苍珑市,板龙市小得像个县城,电视台看上去也很破旧。岳迁事先联系了市局,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顺利进入电视台,见到值班的副台长,他姓刘。
岳迁说明来意,刘台长一听警察是来查关勇夫,表情都亮了起来,“不是我自夸,关勇夫那个新闻,是我们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大实事啊!”
刘台长说,他们板龙市这种小地方,一年到头没啥新闻,电视台能报道的要么是鸡毛蒜皮的本地新闻,要么是转载其他地方的大事,他们真心想做点什么,但经费、人力都有限。湘永镇的事,他们起初都不知道,只是听说有个橡胶厂的工人得病。
后来接连有观众联系电视台,说得病的工人要死了,明明是在橡胶厂工作时中毒,橡胶厂却不管,除了这个工人,还有很多工人生病,橡胶厂排污违规,祸害老百姓。电视台高层这才重视起来,组织开会,派记者去暗访。这期间,其他工厂也陆续有工人生病,而高层们借鉴了省内几个大城市对类似新闻的报道,决定主动出击。
岳迁打断,问主要借鉴的是哪个城市,哪个节目。刘台长是报道的负责人之一,提到两个节目,其中一个,正是魏晋的“民之眼”。
“魏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啊,媒体人就该像他那样,敢于发声,不惧怕资本,不惧怕黑幕。我们还组织青年骨干去苍珑市学习过,可算是派上用场了!”刘台长满面红光地说。
岳迁问:“学习?什么时候?”
刘台长想了想,说就是在报道橡胶厂之前大概三个月的样子,要不是亲自感受了“民之眼”的工作氛围,他们可能无法做好湘永镇的新闻。
其实在报道的初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那些企业打着为湘永镇好的旗号,也确实提高了镇民的收入,他们这是断了企业和镇民双方的饭碗,记者们还被橡胶厂威胁过,好在没有放弃。
“我觉得我们的团队完全成了‘民之眼’,学习是有用的!”刘台长滔滔不绝,前期的报道压力很大,但有了成效,外地媒体跟进,无良企业赔偿、撤离,湘永镇在被荼毒了多年后,人们终于又能健康地生活。
岳迁注意到,刘台长说得最多的是橡胶厂、家具厂,话题的核心——关勇夫的包材厂却基本没有提到。
“那关勇夫呢?”岳迁将话题拉到关勇夫身上。
“他后来也撤离了。”刘台长的眼神开始有避闪,话语也变得含糊。
“我听工人说,关勇夫一开始就跟他们说清楚了工种有危险,会严格按规定执行。”岳迁问:“厂里真的有违规现象?”
W?a?n?g?址?f?a?布?Y?e?í??????????n?????????????????ò?M
刘台长思索了会儿,“其他厂都有的,而且很严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