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2 章 正文完(1 / 2)

加入书签

“昨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于大会堂隆重开幕,包括台省在内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州代表团……”

严继刚一走,祁放再不在,家里总好像少了些什么,连听广播的都换成了祁严遇。

小朋友跟当年的舅舅一样,兴致勃勃趴在桌边听,还问严雪:“爸爸去参加的就是这个大会吗?”

“对啊,你爸爸去参加的就是这个,代表他和他的老师去的。”

严雪刚把小女儿哄睡着,满了月的小婴儿脸蛋白嫩嫩,肉嘟嘟,两个小拳拳握在脸边,再也不会被哥哥嫌弃丑了。

她哥哥呢,听说爸爸上广播了立马表示,“将来我也要去开这个大会,开车去。”

这孩子这两年长高了,对车的热情倒是没减,已经对他爸爸的自行车跃跃欲试有一段时间。

二老太太就在旁边收拾东西,“好好,开车去,将来严遇把太姥姥也带上。”

说着又拿起一个高压锅问严雪:“这个也能邮走吧?挺老贵买的,送人可惜了。”

中科大的研究生院已于这个月1号在燕京建成,严雪和祁放都要走,自然不可能把老太太和孩子留下。

于是二老太太刚跟着孙女孙女婿从农村来城市没几年,又要跟着孙女孙女婿进京了,做梦都不敢这么想,只觉得不真实。

就是这回走得远,家里的东西肯定不能像上一回那样全带着了,尤其是活物。

两只狗岁数也大了,正好是从刘家抱过来的,刘卫国准备带回自家去养老,吃不完的几只鸡老太太也准备送人。

剩下的东西还有很多,严雪是有发货经验的人,干脆准备发个零担都带到燕京去。

听老太太这么说她看了一眼,“这个能邮,除了特别大特别占地方的都能邮。”

东西还是当初她为了培育菌种买的,只用了两年,试点就建了起来,现在已经单纯只做家用了。

老太太闻言,放心地把高压锅放下,又去看家里注定不可能带走的桌椅,“可惜了,东西都还挺好的。”

老人家会过日子,东西在手里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也舍不得丢一样。

这边正收拾,外面有人敲门,“请问祁放同志跟严雪同志是住在这吗?”

严雪出去一看,发现还是个穿制服的,“我就是严雪,同志您是有什么事吗?”

对方进了门,才拿出一个本子,说:“关于吴行德前年在长山期间的工作问题,想跟你了解一下情况。”

竟然是来查吴行德的,上面这场清算在持续了一年后,终于轮到了吴行德。

其实吴行德回去后的确想和现在的妻子离婚来着,但有些事上船容易下船难,何况他妻子以前才是主动离婚那个。

当年为了离婚,他大舅哥还逼死了他妻子前夫家的人,任他理由说破,他妻子一眼就能看穿。

见她家有权有势就急吼吼攀上来,现在看她家不行了又想撇清关系,哪来的好事?

还说什

血的,默默付出的,也终将迎来一个正名,一个公道。

祁放一把人送走,就提笔给严雪写了一封信,分享给陪他走过黑暗的那个人。

信才寄出去,就收到了严雪的来信,那个人也和他一样,第一时间想要将消息分享给他。

祁放指腹摩挲过那些温柔漂亮的字迹,感觉心前所未有的定,感觉这就是自己未来的所有方向。

能有这样一个人想他,懂他,和他心有灵犀,是他在这场漫长的黑暗结束前,就已拥到怀里的暖光。

3月31日,为期14天的科技大会在大会堂顺利闭幕,并举办了颁奖仪式。

祁放两度上台,分别领取了项目的优秀成果和他个人的先进科研工作者。

他也是唯一一个作为课题第一参与人,而非主持人,拿到先进科研工作者的,给不少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着优秀成果那一张上面熟悉的名字,祁放沉默良久,将这得来不易的奖状邮给了师娘魏淑娴。

这是老师的荣誉,就应该交给师娘,让师娘知道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付出没有被辜负。

而这次科技大会对苏常青的认可,同样透出一个信号,距离他翻案应该不远了。

果然四月里,人民日报发出报道,为在狱中含冤而死的苏常青教授洗清冤屈,恢复名誉。

看着上面罗列出的一条条贡献,祁放许久没说话,默默将严雪拥在了怀里。

这一份报纸,他同样珍而重之地邮给了师娘魏淑娴,沉甸甸的,带着两人的渴盼已久得偿所愿。

没想到魏淑娴也想着他,给他写了厚厚一封信,还带来一个消息,省里要为苏常青举办骨灰安放仪式。

不仅骨灰安放仪式,苏常青的照片也将被放入清工大的校史资料室,作为有着杰出贡献的学校元勋。

“咱们也去一趟吧,好歹去送老师一程。”严雪看完信上的内容,跟祁放说。

其实他们已经准备走了,就在这几天,祁放回来说已经找到了房子,在燕大附近。

但这都无所谓,那个令人钦佩的老师、教授、科研工作者,那个影响了祁放一生的人,她也想去见见。

唯一不方便的,是他们家情人节宝宝还在吃奶,只能带着她一起去见见爸爸的知遇之恩了。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