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4 章 · 第一百六十四章(1 / 2)
第164章·第一百六十四章
杜悯路过洛阳去拜访他岳父,尹明府没收到调令,两个月前寄向长安的公文还没得到回信,他对朝堂上的动向也不清楚。杜悯闻言,只能独自带上任问秋乘坐官船赴京。
行船一个月,抵达长安时已是冬月初二,杜悯带着任问秋雇辆马车先去青鸟纸扎义塾。他离开长安近三年,义塾里的不少师傅还记得他,他提出想让一个好友在义塾借住几个月,掌事人没驳他的面子,让任问秋住了进去。
杜悯安顿好任问秋,他独自一人前往长安驿馆,驿馆里汇集着各地的官员,他一个都不认识,凭借着鱼符住进一座汇集着五、六品官员住的跨院,分到一间有外厅内卧的居室。
歇过一晚,杜悯向尚书府递交拜帖,等候回信的日子里,他在聚集着高官小吏的驿馆快活地跟各地官员攀谈,日日品茶下棋,对他在河清县大兴水利的举措高谈阔论。在这个名利场应酬,他娴熟得如游鱼入水。
冬月初七,尚书府的下人来到驿馆请杜悯前往尚书府。
同一时间,顾无冬抵达河阴县,他过桥直奔河清县县衙。
孟青在看账本,听婢女来说前衙的司法佐寻她,她放下账本出去,这才知晓是顾无冬来了。
顾无冬在胥吏院等着,见孟青的身影出现,他激动地问:“孟娘子,杜大人也赴京了?”
“是,一个月前他就动身了。”孟青点头,“你考过州府试了?”
顾无冬点头,明经科比进士科的难度小,他回乡发奋苦读一年,终于得以榜上有名。发榜之日,他收到了杜悯从河清县寄来的信,立马收拾行囊孤身离开吴县。
“孟娘子,我在回乡后听到一则传闻,陈参军的棺椁葬于北邙山,其子称杜大人承诺他会年年祭拜恩师,他们做子孙的不能在坟前尽孝,就遣送家仆陈管家祖孙三代来河清县守坟。我不知这个传闻的真假,恐此行遇到熟人,若是让陈管家生疑,于杜大人名声有碍。故而在进入河清县的地界后,一路小心翼翼,没被不该看见的人看见。”顾无冬含蓄地提醒。
孟青笑笑,“传闻有假,陈管家一家已是我孟家的家仆了,不过你的担忧是对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杜大人离开前也惦记着你,他交代了,你今年若是能赴京赶考,抵达长安后去青鸟纸扎义塾寻一个叫任问秋的学子。”
顾无冬闻言,心里安稳了,他没敢耽搁,当即离开河清县,动身前往长安。
*
尚书府内,杜悯心浮气躁地翻着一本书,书上的字过眼不过脑,看了小半个时辰,什么都没记住。
“大人,杜大人在半个时辰前已经到了。”门外的仆从说。
郑尚书“嗯”一声。
杜悯听到这句话,他慢了几瞬,在书房门被推开时,目光才从书本上挪开。
“尚书大人——”杜悯慌忙起身行礼。
“免了免了。”郑尚书快走几步,他虚扶一把,和煦地说:“坐,不要多礼。”
杜悯赞同,“我二嫂的才略远胜于我。”
郑尚书看他几眼,他脸上的笑僵了几瞬,这句话有些耳熟,当年高宗皇帝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如今才略远胜于他的武皇后走上了朝堂。
“大人,下官跟您打听个事,我岳父乃洛阳明府……”
郑尚书突然没了谈兴,他打断杜悯的话,说:“官员的升迁不归本官管,这种事你去吏部打听吧。”
“是。”杜悯看他几眼,他识趣地拱手告辞:“下官这就离开。”
郑尚书起身从书架上拿几本书递给杜悯,他打探道:“令嫂可说过她想要什么赏赐?或者说她有什么心愿?本官得她馈赠,可全力助她得偿所愿。”
“古话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帮上大人的忙,是我们的荣幸,大人愿意采纳她的计策,是她的福气。家嫂不曾跟下官说过要讨什么赏,只盼望着来日能亲自押送钱财进京,渴望见到运送钱财的车队排成长龙的盛景。”杜悯察觉到自己跟郑尚书谈崩了,今天的谈话该截止了,他不再多说。
郑尚书的心情好转了些。
“等各地的钱财汇集在洛阳,再由郑刺史押送进京,到了那时,孟夫子若肯前往长安,本官为她接风。”郑尚书承诺,“她来之前,你给我递个信,我安排车马去渡口迎接。”
杜悯应是,他俯身行个礼,抱着六本书走出书房。
之后杜悯在长安又待大半个月,他帮任问秋投递了行卷,在述职之后,他收拾包袱登船离开长安。
杜悯搭乘的官船离岸后,顾无冬搭乘的货船靠岸,他下船后跟人打听青鸟纸扎义塾的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