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投诉8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2 / 2)
很快,双方就青州英坭水泥业务出售开始正式谈判。
华润这边是王副总工丶张建华和刘总。
陈秉文这边是他亲自带队,加上顾永贤丶方文山和霍建宁。
双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王副总工先开口:「陈先生,尽职调查的结果我们很满意。
青州英坭的业务确实优质。
关于收购方案,我们原则上同意收购,但在付款方式上,希望能有一些灵活性。」
陈秉文心道果然,面色不变:「王总工请讲。」
「4.8亿港币,一次性付清,对我们目前的外汇额度压力非常大。」
王副总工坦诚道,「我们希望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首期支付百分之五十,即2.4亿港币,签约后三个月内支付。
剩馀2.4亿,分两年四次付清,每半年支付六千万。
当然,考虑到延期支付,总价我们可以适当上浮一些,比如到5亿港币。」
陈秉文听完,没有立刻回答。
他需要全额现金,至少是大部分现金,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和黄收购战。
分期付款时间拉得太长,远水救不了近火。
他沉吟片刻,开口道:「王总工,张总,我理解你们的资金调度有难度。
但说实话,我出售这项业务,首要目的是快速回笼资金,用于其他战略投资。
两年时间,太长了。」
他顿了顿,抛出准备好的方案:「这样,我有一个折中方案。
总价就按4.8亿港币,不变。
首期支付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也就是3.36亿港币,必须在签约后一个月内支付。
剩馀百分之三十,1.44亿港币,可以分一年两次付清,每次七千二百万。
这是我所能接受的最大让步。
如果贵方觉得仍有困难,那我恐怕需要同时接触其他潜在买家了。」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
陈秉文的态度很明确:价格可以谈,但付款周期必须缩短,首付必须提高。
他最后那句「接触其他买家」,虽然是施压,但也并非完全虚言。
王副总工和张建华低声交换了一下意见。
5亿总分两年付,和4.8亿首付七成馀款一年付,总金额后者略低,但首付压力更大,不过时间缩短了一年。
王副总工思考片刻,相比于多付两千万但拖长帐期,他更倾向于尽快完成收购,锁定产能。
毕竟内地那边等不起。
「好!」王副总工抬起头,下了决心,「就按陈先生的方案。
总价4.8亿港币,首期3.36亿,签约后一个月内支付。
剩馀1.44亿,分两次,半年后和一年后支付。
我们会尽快走内部流程,争取一周内签署意向协议。」
「痛快!」陈秉文脸上露出笑容,「我会让方总监和霍经理全力配合,尽快完成所有法律文件。」
双方起身握手,初步意向就此达成。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的法律和财务团队日夜加班,起草和核对厚厚的协议文件。
一周后,陈秉文和王副总工分别代表青州英坭和华润集团,签署了《关于青州英坭水泥业务资产转让的意向协议》。
虽然这只是意向协议,最终交易还需华润总部和内地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但到了这一步,除非发生重大变故,否则交易基本已成定局。
消息虽然没有正式公布,但如此大规模的意向协议签署,不可能完全瞒过市场。
很快,一些敏锐的财经媒体和圈内人士就捕捉到了风声。
「听说华润要买青州英坭的水泥厂?」
「真的假的?那可是大手笔!」
「陈秉文这是要集中精力搞地产和饮料了?」
「华润拿下这产能,在内地的话语权就更大了」
各种猜测开始流传。
陈秉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意向协议签署的第二天,他就将方文山和霍建宁叫到办公室。
「现在市场预期已经起来了。我们要借这股风,把青州英坭的供股计划推出去。」
他指示道:「立刻启动供股程序。
供股价按原计划,较市价折让三成,5供1,集资额2.1亿港币。
包销商那边,让花旗和高盛做好准备。」
「明白!」方文山和霍建宁齐声应道。
他们知道,老板这是要打一个时间差,用华润收购的利好,来确保供股成功,同时募集更多资金。
一旦供股完成,手握超过2亿现金,加上即将到帐的首期3.36亿,陈秉文就有了足足5亿多港币的充足弹药。
届时,无论是继续在二级市场吸纳和黄股份,还是在与滙丰丶李家成的谈判中,都将拥有更大的底气和主动权。
次日,两份重磅公告几乎同时震撼了市场。
一份是青州英坭发布的「5供1」供股集资公告,集资额约2.1亿港币,用于红磡鹤园地块的开发转型,并获得了花旗丶高盛的联合包销。
公告中承诺未来派息率稳定。
另一份则是青州英坭与华润联合发布的意向性公告,宣布双方就青州英坭向华润集团出售其持有的青州英坭水泥业务相关资产达成初步协议,作价4.8亿港币。
市场顿时一片哗然。
「大手笔啊!陈秉文这是要彻底转型了!」
「4.8亿卖水泥业务?华润接盘?这价格不低啊!」
「供股+出售资产,青州英坭这是要回笼大量现金,想干什麽?」
「看来之前传闻他要大干一场是真的!」
青州英坭的股价应声大涨,市场普遍看好手握重金的青州英坭,剥离沉重传统业务丶聚焦地产开发和投资的前景。
供股计划获得了投资者的积极响应。
长江实业办公室内,李家成看着报纸上的公告,脸色阴沉。
周近谦站在一旁,严肃的说道:「李生,陈秉文这步棋走得狠。
甩掉水泥包袱,回笼近五个亿的现金,还有供股的两个亿.他现在手握重金,下一步恐怕.」
「我知道。」李家成打断他,沉声道,「他目标肯定是和黄。
我们必须加快速度了。
滙丰那边到底怎麽说?」
「沈弼爵士表示董事会仍有分歧,但他正在尽力推动。
只是价格方面,恐怕很难再有之前的优惠了。」
周近谦小心翼翼地说道。
「价格可以谈!关键是快!」
李家成有些焦躁地站起身,「不能再让他抢在前面!立刻备车,我要再去见沈弼!」
北美,伊利诺州。
「飞跃计划」的筹备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里克·史蒂文进行了数次模拟峡谷气流的试飞,效果良好。
NBC的直播团队也已组建完毕,开始进行前期勘景和技术测试。
巨大的关注度已经开始预热。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时,一个意外的麻烦找上门来。
这天下午,陈秉文接到李明打来的越洋电话:「陈生,出事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人突然来了!
说接到投诉,质疑我们『脉动雷霆』的咖啡因和牛磺酸含量超标,涉嫌违反食品安全规定,要求我们暂时停止销售,并提供详细的安全性证明和临床试验数据!」
陈秉文眉头瞬间皱紧。
FDA的突然介入,绝非偶然。
「投诉来源能查到吗?」
「查不到,FDA保密。但时机太巧了!我怀疑是两乐在背后搞鬼!」李明愤愤道,「他们正面竞争不过,就开始玩阴的!」
「冷静。不要胡乱猜测。」
陈秉文冷静的分析着,「即便是两乐的手段,这也是商业竞争中常见的手段。
他们想用合规问题拖住我们,打乱我们的渠道扩张节奏。」
「那我们怎麽办?如果真被勒令下架,或者需要漫长的审查周期,那我们的销售推广计划就全完了!」李明急切道。
「不会那麽糟。」陈秉文快速思考着,「我们的产品成分虽然浓度高,但都在FDA现行法规的模糊地带,并没有明确的限量标准。」
他指示道:「我会让顾永贤律师和你联系,立刻聘请美国最好的食品药品法律专家,正面应对FDA的问询,提供所有必要的技术文件,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食品定位」
陈秉文放下电话,眼神微冷。
北美市场的较量,果然不会一帆风顺。
不管这个投诉是不是两乐做的,但FDA这记闷棍,虽然陈秉文有所预料,来的有些突然。
当务之急是研究应对策略。
想到这里,他按下内部通话键:「阿丽,立刻请顾律师丶周教授丶方总监和麦理思先生到我办公室。」
几分钟后,四人匆匆赶到,脸上都带着询问的神色。
「北美那边出了点状况。」陈秉文言简意赅地将FDA的突击检查和李明的汇报说了一遍,「情况就是这样。
我认为这是竞争对手利用规则发起的狙击,目的是拖慢我们的速度,打乱飞跃计划和脉动系列产品的市场扩张节奏。」
顾永贤作为法律顾问,首先开口:「以我对美国法律的了解,FDA的流程一旦启动,即便最终证明我们合规,也可能耗费数月时间,期间产品可能被要求暂时下架,这对市场信心是沉重打击。
我们必须立刻组织最专业的法律团队应对。」
「周教授,成分含量上有没有问题?」陈秉文看向周志远。
周志远肯定地回答:「绝对没有问题。脉动雷霆的所有成分均在美国FDA公布的安全清单上,或者属于膳食补充剂范畴。
我们的配方经过严格测试,单次饮用和每日摄入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远超正常摄入极限才会产生风险,我们在标签上也明确标注了每日建议限量。
从科学角度,完全站得住脚。
我立刻准备详细的技术文件和安全评估报告。」
「很好。」陈秉文点头,随即部署,「顾律师,你立刻联系李明,聘请美国顶级的食品药品法律事务所,最好是擅长处理这类合规纠纷丶并且和FDA有良好沟通渠道的。
钱不是问题,要最好的团队。
我的态度是:积极配合FDA,但牵涉到具体问题,一定不能让步,态度要强硬,从法律和科学层面坚决反驳任何不合理的指控,争取最快时间澄清。」
「明白。我认识华盛顿一家专门做这个的律所,合伙人以前是FDA的高官,我马上联系他们。」顾永贤连忙说道。
「方总监,你协调财务,确保法律和技术支持的资金第一时间到位,不要有任何延误。」
「好的,陈生。」
「麦理思,」陈秉文转向他,「这件事可能影响北美团队的士气和渠道信心。
你以集团国际事务总监的身份,立刻启程去北美,安抚好北美的全体员工和主要渠道合作夥伴,稳定军心。
同时,让李明的团队主动联系各大渠道商,向他们解释情况,承诺尽快解决,避免他们恐慌性下架产品。」
「我立刻出发办。」麦理思应道。
「还有,」陈秉文补充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让北美的公关团队动起来,主动向主流媒体透露消息,强调我们正在积极配合调查,并对某些竞争对手这种不负责任的恶意投诉行为表示遗憾,暗示这是不正当竞争。
把水搅浑,抢占舆论制高点,给FDA施加一点舆论压力。」
「陈生高明!」麦理思点点头赞道,「公众关注度高了,FDA处理时会更加谨慎。」
「注意,飞跃计划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陈秉文斩钉截铁地说道,「用这场极限挑战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倒逼FDA必须谨慎丶公正地处理此事。
让他们明白,脉动品牌受到的关注远超想像,任何不公正的决定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公众质疑。」
众人领命,迅速离开办公室分头行动。
陈秉文靠在椅背上,轻轻吐了口气。
应对方案已经部署下去,但北美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无疑增加了不确定性。
他需要做最坏的打算,如果FDA的流程真的拖上几个月,北美市场的扩张计划将受到严重影响。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