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投诉8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1 / 2)
第235章 投诉8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时间回到几天前。
陈秉文提出将青州英坭的水泥业务出售给华润,并非一时兴起。
他心里清楚,对于七十年代末的内地来说,水泥,几乎和粮食一样金贵。
此时的内地,百业待兴。
结束动荡后,国家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一个个重大工程被提上日程.
宝山钢铁厂丶扬子乙烯工程丶各地港口扩建丶还有数不清的国防基建和关乎民生的住宅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是吃水泥的大户。
陈秉文前世记忆中有些模糊的数据:去年,也就是七八年,全国水泥产量大概在六千多万吨。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小,但分摊到偌大的国土和庞大的需求上,简直是杯水车薪。
很多地方的重点项目,都因为水泥供应不上而不得不放缓节奏,甚至停工待料。
农村地区,为盖几间砖房,托关系丶批条子才能弄到几袋水泥的情况比比皆是。
水泥,是实实在在的紧俏物资,是「硬通货」。
一个地方如果能搞到计划外的水泥,几乎等同于掌握了发展的命脉。
青州英坭每年几十万吨的产量,对于港岛市场或许只是锦上添花,但对内地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所以,把水泥业务出售给别的公司,只是一项生意。
出售给华润,则是一项战略投资。
这笔交易能换来的,远不止是四亿八千万港币的现金。
它能极大地加深与华润,乃至其背后内地官方的纽带关系。
这份人情和由此建立的互信,对未来他在内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陈秉文曾看过一些零碎资料和报导。
某个重点项目的指挥长,因为一批计划内的水泥被临时调拨,差点给上级跪下。
某个县的领导,为了给县里唯一一条像样的公路凑够修路的水泥,带着人跑市里丶跑省里,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批下来的条子也只够铺半幅路面。
更多的乡镇企业和社队企业,眼巴巴地望着那些国营大厂,指缝里漏出一点就能让他们欢天喜地。
这种全方位的饥渴,意味着只要能提供稳定丶优质的水泥来源,就掌握了打开内地庞大市场的钥匙之一。
华润作为窗口公司,拿到青州英坭的水泥厂,不仅能解决自身天水围项目的需求,更能凭藉这个基地,参与到内地更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中去,甚至可能获得特许经营权或成为重要的物资供应渠道。
这比单纯卖水泥赚钱,意义要深远得多……
所以,张建华得知陈秉文准备出售青州英坭水泥业务后,不敢擅自决定华润是否购买。
在陈秉文离开后,张建华第一时间,便向华润总部发报,汇报这件事情。
甚至是通过总部的渠道,向更上级的单位汇报这个消息。
青州英坭是港岛有数的现代化水泥厂,设备丶技术丶管理都远胜内地多数工厂,年产能几十万吨。
如果能将整个业务吃下,对缓解内地,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建材饥渴,意义重大。
这已不是一桩简单的商业收购,其背后牵动的是国家建设的大局。
京城,华润总部。
那封来自港岛的电报,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波澜。
总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华润的几位主要领导悉数在场。
「消息核实过了吗?陈秉文真的肯卖?」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领导沉声问道,手指敲着桌面。
「张建华在电报里说得很肯定,是陈秉文亲口提出的。」另一位负责分管港岛业务的领导回答,「我看可信度很高。这个年轻人,主业是食品饮料行业,水泥这种建材并不是他发展的方向,所以出售水泥业务回笼资金,符合他的发展战略。」
「水泥啊……」戴老花镜的领导深吸一口烟,「你们都知道现在内地是什麽情况。
别说特区,就是各个省,哪个不在为水泥指标打破头?我们天水围项目,一期工程的水泥还没完全落实呢。
如果能把青州英坭的产能拿过来,不仅项目稳了,我们华润在国内的地位……」
他没再说下去,但在座的人都明白。
谁能掌握这批计划外的重要物资,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经济建设中获得极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不是一笔简单的生意,这是一张重要的战略牌。
「问题是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面露难色,「青州英坭是上市公司,张建华在电报上说,水泥业务估值4.8亿港币。
我们今年能动用的外汇额度非常紧张」
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正要继续说下去,戴老花镜的领导一挥手打断了他的话,「钱的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
可以向上面打报告,陈明利害。
这是关系到特区建设乃至更多项目的大事!
我相信上面会支持的。当务之急,是立刻派人去港岛,和张建华一起,跟陈秉文正式接触,摸清他的具体条件和底线。
记住,态度要诚恳,速度要快,绝不能让别人抢了先!」
港岛,伟业大厦顶层会客室里。
陈秉文见到了张建华与一位华润总部特地派来的一位王副总工程师。
这位王副总工五十多岁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表情严肃。
「陈先生,关于青州英妮的水泥业务,华润需要!」
一见面,张建华就开门见山直接说出了想法。
紧接着王副总工也说道,「不知道陈先生对于青州英坭的水泥业务,具体的出售方案是怎样的?」
陈秉文喝了口茶,笑着说道:「张总和王总工快人快语。我也不遮遮掩掩,我对张总讲过,我的想法是,将青州英坭下属的水泥厂丶相关的生产设备丶技术团队以及『青州英坭』这个品牌在水泥领域的授权,打包出售。
我们可以协助完成员工安置。
价格方面,参考目前的资产净值和未来盈利能力,作价4.8亿港币。
这个价格已经充分考虑了我们对华润作为合作夥伴,所体现的诚意。」
听到这个价格,王副总工和张建华交换了一个眼神。
与此同时,坐在陈秉文身边的方文山,将一个青州英坭估值资料的文件夹推到张建华和王副总工面前。
王副总工翻开文件夹,仔细看了一遍后,说道,「陈先生,不瞒你说,现在内地确实急需水泥。
但是,一次性买断整个业务,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
而且,水泥生产涉及矿石原料丶煤炭丶电力供应,这些配套在港岛没问题,但如果要考虑未来供应内地,中间的物流丶成本……」
张建华在一旁插话道:「王总工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希望促成合作。
但在方式上,能不能更灵活一些?
比如,我们华润注资入股,共同经营?
或者,签订一个长期的丶固定价格的水泥供货协议?」
陈秉文心里笑了笑,注资入股?
那等于把华润引入了自己的核心资产圈,未来变数太多。
长期供货协议?
锁死了价格,无法享受未来水泥涨价的红利,而且管理成本高。
他想要的是乾净利落的现金,用来打和黄那一仗。
「王总工,张经理,我理解你们的考量。」陈秉文脸上带着微笑,诚恳的说道,「但我目前面临的局面,需要的是快速回笼资金。
剥离水泥业务,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如果华润觉得一次性收购有困难,或许我们可以探讨分期付款?
或者,我也可以接触一下其他有兴趣的买家……」
他故意留了个尾巴。
其实他短期内并没有其他确定的买家,港岛本地财团对重资产的水泥业务兴趣不大,东南亚的买家反应没那麽快。
但他必须给华润施加一点压力。
王副总工的脸色微微一变。
他最怕的就是有其他买家,特别是如果被某些海外资本买去,再想买过来就难了。
他这次来的任务,就是不惜代价,确保这批宝贵的产能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陈先生误会了。」王副总工连忙说,「我们绝对是最有诚意的。
这样,你们先做一个详细的资产评估方案给我们。
总价格丶付款方式,我们都可以谈。
总部给了我足够的授权,只要方案合理,资金问题,我们来想办法解决。」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初步确定了由陈秉文这边提供详细方案,华润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的流程。
送走王副总工和张建华后,方文山向陈秉文问道:「陈生,你觉得他们最终能拿出这笔钱吗?」
「能。」陈秉文回答得很肯定,「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这是战略物资。
就算暂时有困难,他们也会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挤出钱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方案做得漂亮点。」
说着,他叮嘱方文山:「数据做的扎实些,尤其是未来几年的盈利预测,可以做得乐观一点。」
方文山点点头:「没问题,我马上去办。」
「嗯。」陈秉文点点头,「另外,青州英坭的供股计划也不能停。
和华润的交易存在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把宝全押在一头。
供股成功,我们手里能多出两个亿的现金,主动权更大。」
青州英坭的水泥业务出售给华润,这步棋风险与机遇并存。
风险在于,4.8亿港币不是小数目,即便对华润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调动如此巨额的外汇也需要时间和层层审批。
一旦中间出现变数,或者华润内部出现不同声音,交易就可能拖延甚至搁浅,这会打乱他后续的资金计划。
机遇则更为明显。
成功出售,不仅能一次性获得近五亿港币的巨额现金,极大缓解多线作战的资金压力,更能与华润乃至其背后的内地官方建立起更牢固的战略互信。
这份人情和纽带,对未来深入内地市场至关重要。
……
华润的效率比陈秉文预想的还要快。
两天后,华润方面的初步反馈就来了,希望尽快启动尽职调查。
陈秉文立刻指示方文山和霍建宁组建对接团队,全面配合。
「所有的帐目丶设备清单丶客户合同丶码头租赁协议,全部对华润公开。不用隐瞒,我们要展示最大的诚意。」
他知道,在这种涉及国有资产的收购上,谨慎和透明是第一位的。
越快完成尽调,就能越早进入实质性谈判。
与此同时,青州英坭的供股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方文山丶霍建宁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协调律师丶会计师和担任包销商的花旗丶高盛团队,反覆测算供股价格丶比例,起草通函。
「陈生,按照目前股价,5供1,供股价定在比市价折让三成,大约能筹集2.1亿港币。但市场近期波动,如果公告前股价下跌,募集金额会受影响。」方文山汇报着关键数据。
「所以要快。」陈秉文手指敲着桌面,「和华润的谈判要加速,哪怕我们先签个意向协议,对市场也是极强的信心提振。
供股通函里,要明确写出资金将用于『红磡鹤园地块的现代化工业园开发,以及潜在的战略性收购机会』。」
「明白。」
……
两天后,华润派出的尽职调查小组进驻青州英坭。
带队的是华润旗下一家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作风严谨。
霍建宁亲自陪同,有问必答。
调查进行了一周时间。
结束后,尽调小组负责人对张建华和王副总工汇报:「张总,王总工,青州英坭的水泥业务,底子比我们预想的要扎实。
设备是有些老旧,但保养得不错,产能稳定,管理体系也很规范。
关键是红磡那个码头,价值很大。
霍建宁接手后财务整顿得很彻底,帐目清晰,关联交易也规范。
四亿八千万的价格,虽然不低,但在合理区间上限。
考虑到未来的协同效应和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值得谈。」
听到这个专业的评估,张建华和王副总工心里都有了底。
王副总工当即拍板:「既然资产质量没问题,那就尽快进入实质性谈判。
总部那边已经原则上批准了,资金也在协调。
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拿下,避免节外生枝。」
↑返回顶部↑